与死神过招儿的179天
2024-10-10 15:45:31 来源:感染内科 浏览次数:
1月的一个凌晨,寒风凛冽,一个8岁的男孩从外省转诊我院感染内科病房。非正常工作时间转来的病人通常是危重的。果然,孩子的情况不容乐观。8岁的他,体重只有17公斤,四肢极度消瘦,皮肤菲薄,隆起的肚子和消瘦的身体显得不那么相称。
8年前埋下的“雷”,炸了
男孩叫小明(化名)。关于他隆起的肚子,还得从他出生时说起。小明出生后第2天,就因腹胀、排不出大便就诊于当地医院,被怀疑为“先天性巨结肠”,需要手术治疗。但因家长对手术有顾虑,且间断用开塞露也能排便,因而最终没有进行手术。
8年间,孩子平安无事,家人已经淡忘了出生时的危急。然而8年后,小明排便艰难,食欲也大减,体重迅速下降,最后不得不住进了当地医院重症监护病房。医生在他的血液、脑脊液和肺部灌洗液中都检出一种致命的真菌——烟曲霉。进行了一个月的抗真菌治疗,小明肺部的病灶有所吸收,但对颅内的病变丝毫没起作用。家人抱着一丝希望来到北京。
医生推测,造成小明严重烟曲霉感染的诱因,很可能是长期蓄积于肠道的粪石引起的。此时,烟曲霉在孩子颅内的感染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多个脓肿,紧贴在脑室旁,随时有可能破入脑室引起感染播散。
正当感染内科与神经外科沟通手术方案时,小明突然出现头痛抽搐和意识障碍。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——脓肿破入脑室!
紧急情况下,神经外科杨伟医生给小明做了左侧侧脑室外引流术,帮助孩子缓解颅高压,并引流脑室内的脓液。虽然险情得以控制,但脓肿破入脑室造成感染扩散,情况变得更为复杂,治疗也更加棘手了。
肚子里的“鹅卵石”,如何破解
小明肚子里像是装着一块块“鹅卵石”,硬硬的。他懒懒地躺在床上,不思饮食,眼中没有神彩。奶奶叹气道:“我大孙子原来是个爬高上低、爱说爱笑的淘小子,现在完全变了一个人。”
重度营养不良对于病情恢复、后续治疗和手术都极为不利,于是感染内科团队决定先从清理肠道、改善营养入手。由于宿便在肠道停留时间太长,护士用常规方法洗肠,只能洗出很少的粪质,一通操作下来,“鹅卵石”原地不动。于是,感染内科请来了普外科的洗肠高手王丽娟护士。王护士采取“一喝二灌三揉四抽”的方法,终于把堵在肠道里的一块块坚硬的粪石清理了出来。
肠道通畅了,小明舒服了,一个劲儿点头微笑。一时间,他胃口大开,家人见状也乐开了花。
随后,营养科杨文丽医师为小明量身定制了适合他的饮食配方,保证他每日的热量所需。在她的帮助下,孩子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,为下一步的手术做好了准备。
“马拉松”抗感染治疗迎来转机
解决营养不良问题只是治疗的开始,集中精力对抗顽固的烟曲霉感染才是此次治疗的“重头戏”。
播散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是漫长而艰难的。治疗2个月后,小明颅内病变加重,出现一侧面瘫,说话和吃饭都很费力,一次吃饭需要一小时,还要依靠奶奶一口一口地喂到嘴里。他说话的语速也变得非常缓慢,含混不清,只能说短句。
为了尽早地控制病情,除了静脉输液抗感染以外,主治医生肖海鹃还采取了脑室内注药的方式给小铭治疗。因为害怕,每次治疗,小明总是主动伸出手,紧紧握住一旁的助手医生。这时,医生也握住小明的手,给他一个鼓励的微笑。脑室内注药是个细活儿,每次从环境消毒到完成注药,需要两个医生配合一个小时,通常是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,医生才能安心给他做治疗。周末和节假日,肖医生也会赶到医院继续治疗。每次注药时,肖医生总是和小明聊天,说笑话逗他开心。
经过长达5个月的抗感染“马拉松”,小明颅内的症状终于有了好转的迹象,脑室引流液的指标也趋于正常。病情的控制迎来了难得的手术窗口期。
分流手术 险渡难关
小明即将迎来的手术是脑室腹腔分流术,即把原先挂在床头的两个引流管放入腹腔内,使脑脊液从腹腔吸收。这个手术难度极大,因为由于严重真菌感染,小明的双侧脑室已经变形,且左侧形成了多个扩张分隔。
神经外科彭小娇和张霓嘉医生是手术的主刀医生。手术过程中,右侧脑室的分流管被顺利地放入腹腔。针对左侧脑室的复杂情况,医生在小明的左侧额角和左侧颞角分别放入脑室分流管,再将两处管与一个Y型连接器连接汇总成一根管,将管的另一端放入腹腔。
手术持续了近3个小时,最后非常成功。手术结束时,小明的奶奶激动地泣不成声:“我大孙子有救了,我大孙子有救了!”
术后,小明从麻醉中醒来,他咧着嘴笑着,露出正中间两颗大门牙,眯缝着眼望着在场的医护人员,向他们挥着小手。他的笑容是如此灿烂,仿佛六月的阳光,感染了每一位医生和护士。
在住院179天后,小明终于出院了。感染内科医护人员这一百多个日夜的守护和陪伴,仿佛都只为了这一刻:看着小明能坐能站,被搀扶着慢慢行走。大家仿佛看到了奶奶口中的那个爱爬高上低的孩子。
像小明这样的疑难杂症病例在北京儿童医院并不少见。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辗转来到北京,将北京儿童医院视作他们就医的“最后一站”,如果不行,很可能就要放弃治疗。而北京儿童医院多学科协作的优势也为疑难症患儿带来了生的希望。
你若性命相托,我必全力以赴。医者仁心,儿科医生正是这样一群人,拼尽全力,只为给孩子点亮照亮前程的生命之灯。
感染内科 朱亮
上一篇: 医学人文丨耐心与关爱,传递温暖的微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