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儿童医院

首页 > 正文

幼女外阴阴道炎
作者:柳静 2020-09-17 11:35:37 来源:百度健康医典 浏览次数:

基本信息

疾病中文名:幼女外阴阴道炎

疾病科室:儿科、妇科

疾病别名:幼女外阴阴道炎、婴幼儿外阴阴道炎

疾病摘要:

· 以青春期前女童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为特征

· 阴道发生病原体感染所致,药物治疗为主

· 及时治疗后大多可完全治愈,但可能复发

· 日常需注意保持患儿外阴局部清洁、干燥

一、概述

疾病定义

幼女外阴阴道炎是一种青春期前女童外阴和阴道组织的炎症,也有称为婴幼儿外阴阴道炎,另有部分学者将本病诊断为婴幼儿阴道炎。

该病是青春期前女童由于解剖、生理特点、不良生活习惯等,导致外阴阴道发生病原体感染,继而引起的疾病。

该病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、阴道脓性分泌物增多、外阴红肿及前庭黏膜充血等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特征

幼女外阴阴道炎常见于8岁以下的幼女,是女性婴幼儿的常见疾病,占小儿妇科门诊的50%~60%。

传染性

幼女外阴阴道炎为感染性疾病,具有一定的传染性,主要是通过接触患病成人的衣物、毛巾、浴盆等个人物品而传播。

疾病类型

非特异性外阴阴道炎

主要为细菌性外阴阴道炎,青春期前女童常见。

特异性外阴阴道炎

· 真菌性阴道炎:幼女很少发生,在使用抗生素、免疫抑制剂,或糖尿病患儿中可见。

· 阴道异物:多见于3~6岁小儿。

· 化学性或过敏性炎症,尿液刺激,浴液、爽身粉过敏,季节性花粉过敏等可致。

性传播疾病

· 滴虫性阴道炎:青春期前幼女阴道pH值较高,通常不利于滴虫生长。

· 淋菌性阴道炎:幼女少见,一般在接触感染源后1周内出现症状。

· 沙眼衣原体感染:在遭受性侵犯的儿童中可见。

· 生殖道疱疹病毒感染:主要为单纯疱疹病毒Ⅱ型,通过性接触感染。

·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(HPV):幼儿可由接触感染,可见前庭黏膜、肛周部位的尖锐湿疣。

患者最常见的问题

问题:婴幼儿阴道炎怎么办呢?

答案:

当家长发现婴幼儿内裤或尿不湿上有黄色分泌物,出现外阴红肿,或患儿不明原因哭闹不止,不断用手指搔抓外阴时,应及时到医院小儿妇科、儿科或妇科就诊。

医生将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,针对病原体类型,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。

回家后,家长应遵循医嘱协助患儿规范用药,并做好婴幼儿外阴局部的清洁、护理。

问题:婴幼儿阴道炎能治好吗?

答案:

一般通过及时、正规的治疗可完全治愈,但要注意防止复发。

患者最常见的问题

问题:婴幼儿为什么会得阴道炎呢?

答案:

婴幼儿具有特殊的解剖和生理特点,如阴唇小而薄,不能完全遮盖阴道口及尿道口,外阴皮肤黏膜薄、体内雌激素水平较低、阴道pH值高、乳酸杆菌少等,均可导致婴幼儿阴道局部抵抗力弱,容易发生病原体的感染。

另外,婴幼儿长期使用尿不湿、穿开裆裤等不良生活习惯,会导致外阴阴道局部环境潮湿、卫生不良,也可明显增加婴幼儿外阴阴道感染病原体的风险。

当婴幼儿的外阴、阴道发生病原体感染,就可能发生阴道炎。

二、病因

幼女外阴阴道炎是主要由于病原体感染引起。

此外,婴幼儿本身的解剖、生理特点,以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,会明显增加婴幼儿阴道或外阴感染病原体的风险,继而导致外阴阴道炎。

基本病因

幼女外阴阴道炎的主要病原体是细菌。

根据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妇科门诊资料统计:

· 青春期前小儿外阴阴道炎的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、溶血性链球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链球菌,也可见大肠埃希菌、淋病奈瑟菌;

· 滴虫、白色假丝酵母菌在青春期前幼女很少见,蛲虫可侵入婴幼儿的阴道,造成婴幼儿的外阴、阴道发生炎症。

诱发因素

婴幼儿外阴解剖特点

婴幼儿的外阴尚未发育,阴唇小而薄,不能完全遮盖前庭部位的阴道口及尿道口,导致病原体容易侵入阴道,造成炎症。

婴幼儿生理特征

婴幼儿具有雌激素水平较低、阴道上皮缺少糖原、阴道pH值较高、乳酸杆菌少等特征,这些特征可导致婴幼儿阴道局部抵抗力差,易受致病菌感染。

不良生活习惯

一些引起婴幼儿外阴局部卫生不良的生活习惯,可导致阴道容易被病原体侵袭,引起炎症。

常见的不良生活习惯有:

· 婴幼儿长期使用尿布或尿不湿,更换不勤,可导致外阴局部环境潮湿,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。

· 婴幼儿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尿不湿,或尿布清洗消毒不当,可增加病原体感染的几率。

· 婴幼儿大小便后,没有及时认真清洁外阴及肛门局部,可造成大小便反复刺激外阴。

· 婴幼儿穿开裆裤随地乱坐,容易引起地上的病原体侵入外阴及阴道。

· 大便擦拭方向不对,自后向前擦拭造成大便污染外阴及阴道。

· 患有阴道炎的家长,将自己的贴身衣物与婴幼儿的衣物一起清洗,引起病原体传播。

· 婴幼儿用脏手搔抓阴道附近,容易导致外阴皮肤损伤,或将周围污染物或病原体带到阴道周围,引起感染。

· 婴幼儿因好奇将花生米、扣子、橡皮等异物放到阴道内,可引起继发感染。

· 家长经常带婴幼儿到温泉、浴池等公共场所泡温泉、洗澡,也会增加发病风险。

三、症状

幼女外阴阴道炎主要表现为患儿阴道有脓性分泌物、外阴瘙痒、外阴潮红或红肿,前庭黏膜、阴道黏膜充血等症状。

典型症状

· 患儿主要表现为阴道有脓性分泌物、外阴瘙痒、外阴潮红或红肿,前庭黏膜、阴道黏膜充血等。

· 由于婴幼儿不能诉说症状,患儿出现外阴瘙痒时,可表现为哭闹不止、异常烦躁、不断用手搔抓外阴。

· 此外,患儿阴道有脓性分泌物,可表现为内裤有黄色或黄褐色分泌物污渍。

出现上述情况时,父母应尤其注意。

伴随症状

· 患儿还可出现排尿不适,表现为排尿时哭闹或不愿排尿。

· 当伴有泌尿系统感染时,患儿有时还会有尿急、尿频、尿痛等症状。

四、就医

当家长发现婴幼儿内裤或尿不湿上有脓性分泌物,或出现外阴潮红或红肿,或患儿不明原因哭闹不止、不断用手指搔抓外阴时,可怀疑有外阴阴道炎,应及时到医院的小儿妇科、儿科或妇科就诊。

就诊科室

儿科、小儿妇科或妇科。

诊断流程

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来了解患者病史,患儿家属可提前准备好回答:

· 什么时候发现患儿内裤上阴道分泌物增多?

· 阴道分泌物是什么颜色?有秽臭味道吗?

· 患儿平时经常穿开裆裤在地上爬吗?

· 患儿平时长期使用尿不湿吗?多久换一次呢?

· 是否有发现患儿将花生米、扣子等小东西往阴道里塞?

· 婴幼儿的毛巾、澡盆跟家里其他人混用吗?

· 家里有人患阴道炎等传染性疾病吗?

· 近期有带患儿到泡温泉或泡公共澡堂吗?

医生根据患儿的病史,结合阴道脓性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和外阴阴道黏膜红肿等体征,可以初步判断,其后再进一步对阴道分泌物进行病原体检查,可明确病原体类型并确诊。

相关检查

医生查体

妇科检查

医生会检查患儿外阴、阴道口周围的情况,观察是否出现黏膜充血、水肿等异常。

肛诊

对于怀疑有阴道异物的患儿可以进行肛诊。

医生用一只手的食指或小指伸入患儿的肛门,另一只手在腹部按压触摸,检察阴道内是否有质地较硬的异物以及阴道、盆腔有无肿物等。

实验室检查

病原学检查

利用棉拭子取阴道分泌物进行病原学检查,通过涂片直接镜检、染色后镜检或微生物培养等方法,检测分泌物是否有病原体以及病原体的类型。

微生物培养有致病菌还可以进行药敏试验,指导临床用药。

寄生虫检查

对于怀疑是蛲虫感染引起幼女外阴阴道炎的患儿,可以在夜间观察患儿肛门附近是否出现乳白色小虫。

此外,也可以在肛周用棉拭子蘸取污物,镜检找虫卵,明确是否存在蛲虫感染。

其他检查

如阴道炎反复发作或有不明原因的阴道出血时,可能需要进一步做宫腔镜检查,除外阴道异物及阴道肿瘤。

鉴别诊断

主要需与其他可导致阴道分泌物的疾病相鉴别。

· 新生儿期阴道可见乳白色分泌物,即新生儿白带,但不伴外阴瘙痒及红肿。这是因为新生儿源于母体的雌激素影响,子宫颈腺体及阴道渗出物形成的分泌物,有时由于雌激素撤退、子宫内膜脱落,可引起少量出血,即新生儿“假月经”,在出生后6周左右,这些症状可消失。

· 出现阴道肿瘤、性早熟等,患儿可有血性分泌物,需要注意鉴别,可通过辅助检查判断。

五、治疗

在幼女外阴阴道炎患儿的治疗方法中,最主要的是针对感染的病原体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,同时也可利用物理疗法进行对症处理。

一般治疗

· 保持外阴局部清洁、干燥,大便后及时清洗外阴;

· 选择柔软、透气的尿布,减少摩擦和避免外阴局部环境潮湿;

· 擦拭大便时应自前向后,避免大便污染外阴及阴道;

· 避免婴幼儿用脏手搔抓阴道附近,以防外阴皮肤损伤,或将周围污染物或病原体带到阴道周围,使症状加重。

药物治疗

对因治疗

在医生指导下,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,针对感染的病原体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。

细菌感染引起的阴道炎

· 可根据药敏试验,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。

· 根据常见致病菌药敏结果,阿莫西林通常可作为口服药首选。

· 也可以选用抗厌氧菌药物,常用的有甲硝唑、替硝唑、克林霉素等,可口服治疗,也可局部涂抹。

念珠菌感染引起的阴道炎

一旦确诊,立即停用所有抗生素。

可局部涂抹硝酸咪康唑霜、制霉菌素悬浮液或0.1%两性霉素B水溶液。

支原体、衣原体感染引起的阴道炎

常口服红霉素、阿奇霉素等药物,严重者可同时用药液冲洗外阴及阴道。

蛲虫感染引起的阴道炎

蛲虫感染可口服扑蛲宁、哌嗪等驱虫药进行驱虫,同时可肛门周围涂抹蛲虫膏、2%氯化氨基汞软膏进行止痒和杀虫。

对症治疗

· 对于外阴瘙痒较重者可用温开水坐浴,或使用清热解毒、祛湿止痒类中药,煎汤、凉温坐浴,以缓解局部症状,抑菌杀菌。

· 对于因反复外阴感染出现轻度小阴唇粘连的婴幼儿,可以局部涂抹雌激素软膏,一般2~4周后可以自行松解。

· 对于出现中、重度小阴唇粘连的患儿,遮盖尿道、阴道口,影响患儿排尿的,建议进行小阴唇分离,在小阴唇分离术后,在创面上按时涂抹雌激素软膏及红霉素软膏,防止再次粘连。

手术治疗

小阴唇分离术

对于发生较严重的小阴唇粘连的患儿,需要进行小阴唇分离术。

在常规外阴消毒后,涂抹表面麻醉剂利多卡因乳膏,利用棉签逐渐向两侧分离小阴唇,暴露阴道口和尿道口,然后用碘伏消毒分离后的创面,最后涂抹红霉素软膏和雌激素软膏。

术后需注意保持创面的清洁、干燥。

异物取出术

对于阴道异物引起的幼女阴道炎患儿,可以利用肛门推移法或宫腔镜下及时取出异物。

需要注意在操作过程中,应动作轻柔,避免损伤婴幼儿的处女膜。

中医治疗

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后,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。

可用清热解毒、祛湿杀虫类中药,煎汤、凉温坐浴10分钟。

六、预后

幼女外阴阴道炎是青春期前女童常见的妇科疾病,通过正规治疗多数可完全治愈,但存在再次感染的风险。

对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的患儿,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。

反复发生外阴炎及护理不当,可引发婴幼儿小阴唇粘连的并发症。

并发症

泌尿系统感染

当感染波及尿道口,可导致尿道炎、膀胱炎等下尿路感染,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症状。

小阴唇粘连

当外阴炎症未及时治疗,外阴表面出现皮肤、黏膜损伤,就可能发生小阴唇粘连,出现排尿时尿流变细、排尿分叉或排尿困难等症状。

阴道闭锁

当阴道炎症持续时间较长,尤其是有腐蚀性的阴道异物,如纽扣电池,其对阴道黏膜的损伤可能导致阴道粘连,严重时可出现阴道闭锁,导致成年后经血无法流出等严重后果。

七、日常

幼女外阴阴道炎的日常管理重在做好患儿外阴及其周围的清洁护理、遵循医嘱用药和及时监测病情的进展。

通过采取措施保持外阴及阴道口周围的清洁和干燥、避免病原体入侵,可以预防幼女外阴阴道炎的发生。

家庭护理

大多数的婴幼儿没有生活自理能力,家属应照顾好患儿的生活起居,做好患儿外阴清洁护理。

清洗外阴时应将双侧大小阴唇分开,用温水柔和的冲洗,清理堆积过多的皮脂腺分泌物,动作须轻柔,不可用力擦拭大阴唇内侧的皮肤及黏膜。

此外,当患儿因外阴瘙痒而烦躁不安时,注意安抚患儿情绪,转移其注意力,避免其抓伤外阴皮肤黏膜。

日常生活管理

饮食

饮食宜清淡并保持营养均衡,多吃蔬菜、水果,同时忌吃辛辣、海鲜等刺激性食物。

生活习惯

· 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并擦干;

· 勤换尿布或尿不湿;

· 婴幼儿的毛巾、浴盆等个人用品不与他人混用,衣物不与他人混洗,并注意消毒;

· 及时制止婴幼儿搔抓外阴或阴道口的行为,防止继发感染,加重病情;

· 家长带婴幼儿到温泉、游泳池游泳后要认真冲洗外阴,到公共浴池洗澡应淋浴。

日常病情监测

患儿在日常用药治疗过程中,应及时监测用药的效果,观察症状是否缓解,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,若症状一直不缓解,或有加重趋势,应及时到医院咨询。

特殊注意事项

· 市面上治疗成人阴道炎的药物不一定适合儿童,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,不能私自滥用;

· 有些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幼女外阴阴道炎容易复发,应注意彻底治疗、及时复查;

· 幼女外阴阴道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,患儿的内裤、毛巾、浴巾等个人物品应注意消毒,防止传染给他人;

· 若患儿阴道炎反复发作,应检测家长是否患有阴道炎等传染性疾病,若有异常应同时治疗,防止互相传染。

预防

预防幼女外阴阴道炎的重点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注意保持外阴的清洁和干燥、减少病原体入侵机会。

· 使用质地柔软、透气性较好的纯棉尿布,少用或不用尿不湿,大小便后及时更换;

· 婴幼儿大小便后,及时用柔软的卫生纸或湿纸巾自前向后擦拭,必要时可用清水清洗,清洗后及时擦干,保持局部干燥;

· 选择质地柔软、宽松、舒适的封裆裤,尽量不让小孩在脏地板上坐卧;

· 婴幼儿的衣物单独清洗;

· 毛巾、浴巾、浴盆等个人物品专人专用;

· 一旦发现婴幼儿用手搔抓外阴、阴道口,或将花生米、橡皮等小东西塞进阴道里的行为,应及时制止;

· 家长尽量少带婴幼儿到温泉、游泳池、浴池等公共场所游泳、洗澡。

八、参考资料

[1] 沈铿,马丁.妇产科学第三版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.2015:264.

[2] 谢幸,孔北华,段涛.妇产科学第九版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.2018:245-246.

[3] 曹泽毅.中华妇产科学第三版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.2014:1204-1208.

[4] 华克勤,韦有吉.实用妇产科学第三版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.2013:462.

[5] 石一复.朱雪琼, 小儿与青少年妇科学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.2019:112-150.

[6] 杨冬梓.石一复, 小儿和青春期妇科学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.2003:87-116.

相关医生:
  • 柳静

  • 相关科室: 中医科

    上一篇: 体温的秘密,你知道吗?

    下一篇: 先天性脑积水

    返回

    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