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儿童医院

首页 >医院新闻 >新闻动态 > 正文

跨越山海护新生:一名早产宝宝的115天生命奇迹
2025-11-10 19:14:51 来源:新生儿中心 浏览次数:

2025年11月7日,当哈达带着无限的敬意与祝福,轻轻披在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医护人员的肩头,藏族宝宝毛毛(化名)父母的眼中闪烁着喜悦的泪光。他们怀中,那个体重已达3570g、眼神明亮的宝宝,正安稳地熟睡。这一刻,凝聚了整整115个日夜的生死博弈、不离不弃与医患同心。

生死时速:跨越千里的生命呼救

故事始于青海高原。这个仅在母亲腹中呆了31周就匆匆来到世界的小生命,出生体重仅1570克。出生后第18天,他突然出现便血、腹胀,被确诊为凶险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(NEC)。病情急转直下,次日便发生了消化道穿孔,继而引发脓毒症休克。当地医院虽给予循环呼吸支持、胃肠减压、抗感染治疗,但宝宝的情况仍在急剧恶化,脆弱的小生命游走在悬崖边缘。

“孩子还有救吗?”抱着气息微弱的宝宝,父母的询问里满是绝望。为抓住最后一线生机,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迅速启动——在当地医院的协助下,宝宝于2025年7月14日被紧急转运至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。

入院时的情况触目惊心:肠穿孔、大面积肠坏死,有活力的小肠一度仅剩约30厘米。这个不足两斤的小生命,每一次微弱的呼吸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。

生命关卡:多学科协作的115个日夜

“绝不能放弃!”——这是全体医护团队无声的誓言。新生儿内科主任黑明燕团队、新生儿外科主任黄金狮团队同心协力,第一时间完成了术前检查、手术备血,在麻醉科副主任(主持工作)王芳团队的保驾护航下紧急手术,打响了一场艰难的“生命保卫战”。

外科战场,三次手术:为了尽可能保留每一厘米关乎生存的小肠,外科团队三次走上手术台。首次手术,新生儿外科王丁丁住院总、谢川平住院总顶着极大的压力,果断决定为患儿行双孔肠旷置术,减压肠管、修补穿孔、冲洗腹腔减轻感染,将小肠保留在腹腔稳住病情;两天后再次手术,黄金狮主任、李爽爽主治医师为毛毛行回肠切除肠吻合术+结肠造瘘术,最终为宝宝保住了55厘米的小肠。在住院第92天,宝宝体重增长到了3000g,顺利完成了第三次手术,关闭了肚子上的排便瘘口,重新建立完整的肠道功能,让毛毛依靠自己的胃肠道吸收营养。

内科护航,密切守护:新生儿科团队24小时值守,密切监测毛毛的心率、血氧等指标,通过呼吸机调控改善呼吸循环;先后2次建立深静脉置管,解决了给药困难的难题。同时,精确计算血管活性药物和抗生素,与凶险的脓毒症进行着无声的拉锯战。入院9天,宝宝最终转危为安,顺利撤离呼吸支持,脓毒症及肠道感染得到控制,为建立肠内营养打下基础。

营养攻坚,体重渐长:因毛毛剩余的小肠太短,吸收功能不良,体重增长困难,面对短肠综合征带来的巨大营养挑战,医护团队从全静脉营养到微量泵持续泵奶,像“雕花”一样一点点帮助宝宝重建消化功能。体重从1570克到3570g的每一克增长,都凝结着医护人员的心血。

人文之光:家庭式照护点燃希望

在冰冷的仪器与严谨的医嘱之外,病房里更流淌着治愈的温情。新生儿监护室钟学红护士长带领的团队特意安排了“家庭式照护”,鼓励并指导父母进入病房,学习抚触、喂养,让妈妈进行珍贵的母婴肌肤接触。

图片13.jpg

每当宝宝在父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,监护仪上那条代表心率的小曲线,都会变得格外平稳而有力。这份来自家庭的爱的力量,成为了治疗中最温暖的“良药”,也见证了医疗从单纯救治到“以家庭为中心”的现代理念升华。

无缝衔接:跨越地域的守护不落幕

2025年11月7日,在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下,宝宝终于从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“毕业”了,没有早产儿慢性肺疾病、眼底病变及神经系统并发症,状况良好。

图片14.jpg

“孩子要回青海了,后续治疗怎么办?”这份父母的担忧,早已被吴海兰副主任医师、张巧茹主治医师放在心上。出院前,团队已为宝宝搭建了一张坚实的 “跨地域医疗保障网”:安排了新生儿外科专家的互联网随访通道,确保每月能远程评估宝宝的肠功能恢复;预约了新生儿保健科联合门诊,为宝宝量身定制长期的营养管理与生长发育监测方案。

这场跨越山海的守护,并不会因为出院而落幕。它将通过现代化的医疗网络,继续为这个顽强小生命的未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。

从青海高原到救治中心,跨越的是地理距离;从生死边缘到茁壮出院,创造的是生命奇迹。这115天,不仅是一场多学科医疗协作的胜利,更是一曲关于坚守、仁爱与生命韧性的赞歌。

新生儿中心

下一篇: 多学科协作,成功切除15岁少年复发性巨大纵隔肿瘤

返回

顶部